就這樣開了一家書店:永樂座的故事
作者:石芳瑜
出版社:二魚文化

  就這樣開了一家書店:永樂座的故事本書作者石芳瑜,暱稱寶兒,本為一名作家,在天時地利之下,憑著一股「天真」開了名為「永樂座」的書店,在書市景氣越趨低迷之際,闖出一片天。「永樂座」店名源自於臺灣1920年代大稻埕戲院名稱,揭露了保存文化的宗旨,以及將書店作為表演場地的期望。
  書中詳實收錄作者經營永樂座的心路歷程,交織著作者的人生體悟,語句平實溫暖,蘊含一股謙遜而堅韌的人生觀。

  許多偉大的發明與事業都是來自於一個簡單的念頭,「開書店」也許聽來不算偉大,但石芳瑜開的這間書店,卻有個偉大的願景:「希望有些不該那麼容易被忘記的事情,有人能去保存、喚起,書如此,文化也是。」

  有了念頭,接下來就是執行。石芳瑜在朋友或領路或婉拒之下,自行領略收書的甘苦。但她有著十分樂天的態度,認為什麼事情都有失敗的經驗,誰都需要繳點學費。有時候離賣家的路途遙遠,她就當作是旅行,就算偶爾迷路,也一笑置之。而在收書的過程,她也和賣書的人談天說地。一半是學收書、挑書、定價,一半是學應對、看人性。漸漸地,她也抓到了門道,知道大量賣書的人若不清楚本數多少,就直接問幾箱來估算。另外,也常常發生賣家估錯,或者清著清著就突然大手一揮決定斷捨離的有趣情況。而除了收一般的二手書,石芳瑜也收作家的書。「聽他們說故事就像閱讀一本本書」,石芳瑜說。甚至偶爾會遇上賣珍本或珍貴書畫作品的賣家,不過石芳瑜對此也並不強求,一貫抱持著「隨緣」的態度。

  「收書,就像不小心踏進了一小段別人的故事裡。」這樣一趟又一趟下來,她覺得自己仿佛也活得比別人悠長,過得比小說精彩。二手書在一個又一個人的手上流轉,每一道摺痕都留住了一些歷史或是過往的回憶。因此,書成為了一道橋樑,連結人與人。而收書的管道除了一般賣家之外,江湖一般的跳蚤市場更是淘金的好所在,但這其中門道又更不足為外人道也了。

  而在書店經營上,石芳瑜更致力於引入各式藝文活動,來呼應「永樂座」一名隱含的的期許。店裡有空間供年輕畫家擺畫,也會開朗讀會,請散文家、詩人等作者來朗讀自己的作品。或者也會請出版社認識的譯者、作家、編輯來舉辦專業讀書會。台灣作家劉克襄、資深出版人及小說家陳雨航便赫然在列。偶爾,甚至會遇到作家來買書,吳明益便屬其一。

  除了永樂座的發展之外,石芳瑜也在本書中提到自身流連於獨立書店的經驗。在她的眼裡,每家書店各有不同的風景。茉莉、胡思二手書店經營地有聲有色,舊香居走古書、珍本路線,文自秀趣味書房容納著店主從世界各地扛回來的書籍,台南草祭二手書店以特殊建築設計聞名。獨立書店協會也於2013年成立,實現「團結真有力」的真諦。

  然而,這些各有特色的書店卻也一一吹起了熄燈號。在牯嶺街上的舊書店,在政府為整頓市容下,舊書攤陸續遷移至光華商場,但之後光華商場在改建成光華新天地後步入歷史,舊書店便越來越少了。甚至就連重慶南路上的許多大型書店也逐漸掩埋進時間之中。面對這樣的蕭條景象,石芳瑜坦言:「書店還在的時候,我會盡一切的努力。萬一書店關門了,我就走。」她希望自己能夠始終這麼灑脫。

  石芳瑜在書中細細數著開立書店以來經歷的這些人、那些事,慢慢思考著經營管理與待人之道,以謙遜的態度接待每一位合作的人或團體,甚至將所有書店來客、作家比喻為點綴書店的星星,質樸非凡。在她的眼裡,從唸圖書館系、做公關工作、主婦生活到最後開書店,沒有哪一年是真的虛擲光陰。「人生有時很像一本二手書,不斷飄移。……但願跟著這些漂流,生命的內裡卻變得更加充實美麗」。這也是她「順應」的價值觀:順應外在的環境、也順應內在自己的心性,於是就有所調整,也有所堅持。

  最後,石芳瑜也提到,很多人都會問她為什麼要開書店?心目中理想的書店是什麼?她對於目前永樂座的模樣已經十分滿足,「我想,這就是我心目中理想的書店」她答道。

 

  讀完本書,不免讓我更想立志於擁有自己的書店,並依此立足,行走江湖。儘管從小家裡的書籍不多,我卻從小就對書頁有莫名的喜愛,囤積了好幾本書在家裡,在大學圖書館裡有了百多條借閱紀錄,甚至修習了圖書資訊相關課程,也因此對於石芳瑜提到的編目、參考資源課程有種親切感。也許在這個文青並立卻人文產業凋落的時代,想開書店是一件浪漫過了頭的事,但我想開闢一塊地方,守護著閱讀的價值,就如書裡寫到的,「閱讀比人生更好的是,你隨時可以選擇上路或離開」。閱讀讓人體會不同的人生,更讓人能透過短短幾句話就吸收別人一生的智慧結晶。

  書籍是知識的載體,書店是容納知識的所在,更是人們交換知識的場所。願自己有一天也能拓墾出這樣的地方,讓有些值得被保存的記憶被延續下去。

 

arrow
arrow

    英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