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紙房子裡的人

紙房子裡的人 La casa de papel紙房子裡的人
作者:卡洛斯‧M‧多明格茲 (Carlos María Domínguez)
譯者: 張淑英
出版社:遠流

  《紙房子裡的人》是由阿根廷作家卡洛斯‧M‧多明格茲所寫的短篇小說,兩、三個小時就可以翻閱完的篇幅裡,是一段屬於愛書人的悲劇。一本從海洋彼岸遠道而來的小說,為什麼在書緣沾染著水泥的痕跡?又為什麼小說的收件人布魯瑪(Bluma)在突遭離奇橫禍離世後,小說被輾轉送至布魯瑪的戀人手中?究竟送來這本書的人,布勞爾(Brauer),是什麼人物?

  多明格茲用精簡的字句,刻畫出「書」能夠在人類的歷史與生命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書,能改變人的命運,可以作為記憶的延伸,是許多環節的成果,是印刷廠、編輯、作家、信差、評論家等人一同奉獻而成的產物。而人,當然也能改變書的命運:書裡承載著讀者指尖撫過的痕跡,或閱讀當中一個靈光乍現、一次頓悟而振筆寫下的註釋。「人和書,被一種需要和遺忘的協商相互依附,書是我們生命中永不復返的某一片刻的見證人。」

  布勞爾便是體現這層緊密關係的極致。他愛書、讀書成狂、藏書兩萬冊、成日與書為伍,到了癡狂的地步:為了保護堆在浴室的書,他不洗熱水澡,以免蒸氣讓書籍受潮。更誇張的是,布勞爾的朋友在偶然之間,看見他把書本堆放成人的形狀擺在床上、看見他與《唐吉訶德》舉杯對飲。他會為書籍尋找合適的音樂,用燭光閱讀古書,認為書籍排版、紙張品質、毛邊、厚度、頁緣寬窄,一切都息息相關。

  而就像人與人之間會形成錯綜複雜的網絡一般,書與書彼此也互相連結。布勞爾認為,書籍的擺放要恪守一套系統,而這套系統不單只是靠書本內容領域來分類,連作者之間的糾葛都要一併考量:比如說,莎士比亞的作品不能放在馬婁旁邊,因為他們互控抄襲。然而,因為文學批評反覆無常,這套系統其實也難以維護。

  因此,在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燒毀布勞爾引以為傲的目錄系統後,他無法回想起這些書架擺放的意義。「找不到的書也就等於不存在」,儘管書還在、記憶還在,但遺失了次序,讓布勞爾構築的一切變得再無意義。絕望之下,布勞爾以書為磚,蠻不在乎任何分類,就這樣帶著所有藏書,來到海邊蓋起了一棟紙房子,終日足不出戶,成為附近居民敬而遠之的怪異人物。

  然而最後,布勞爾為了找出要還給布魯瑪的小說,只好鑿開房子,而這本被找出來的小說,成為了建築結構上的致命漏洞,讓整棟房子終究傾頹、化為烏有,彷彿布勞爾身為藏書家的一切驕傲也都煙消雲散。

  有時候,「要從一本書中解脫,遠比獲得一本書還要難」,有人以藏書來愛書,不停囤積,閱讀的速度卻跟不上書本堆疊的速度,也許外人看來好似陷入的書的牢籠,囤書人卻依然樂在其中。而波赫士說:「圖書館是時光之門,像一個旅行者在已然成形的景致中旅遊」。書,讓讀者得以在短暫的時間內,一窺作者以生命書寫的精髓,彷彿歷經另一種人生。我亦有幸在大學生涯結束前的最後幾日拜讀這本精巧的小品,再次體會書能夠多麼吸引人。另外,本書譯者張淑英教授在推薦序中也提到幾本「說書的書」,日後也值得找來一看:《華氏451度》、《查令十字路84號》、《月宮》。

 

  本來以為自己會趕在影集 La casa de papel(紙房子)的第三季上映前寫出觀影感想,最後卻先寫了《紙房子裡的人》的閱讀筆記呢( ºωº )
  不過好不想開始看第三季呀,害怕自己會馬不停蹄地看完,然後從此失去人生目標而空虛的活著 Q___Q (誇張)

*文章開頭圖片字型來源為《CNS11643中文標準交換碼全字庫網站》

arrow
arrow

    英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