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果人類真的有巔峰值,那麼我們還遠遠未達到

記憶人人Hold得住/Moonwalking with Einstein: The Art and Science of Remembering Everything
作者:喬許.佛爾Joshua Foer記憶人人hold得住
譯者:謝佩妏
出版社:橡樹林

  人類記憶的奧秘一直備受許多人探究,而本書作者,本來只是一位好奇的記者,卻在一次訪問後決心親身體驗記憶術的精妙,一路受到頂尖天才的指導,甚至參加美國記憶大賽,最後一舉奪冠。一開始,讀者的目的可能僅僅是一探記憶術如何習得,但本書作者的敘述方法其實夾敘夾議,在自身經歷中帶入知識,讓讀者明白也許人類尚未抵達極限,因而受到很大的激勵。

人與記憶

  首先,作者點出了十分有趣的一點:似乎自從人類開始用圖畫、文字記錄下記憶之後,人類也逐漸不需要仰賴大腦來記憶許多事情了。「三萬年前人類開始把記憶刻劃在山洞牆壁上,之後我們就漸漸使用大量的外在記憶輔助機制取代與生俱來的記憶力。」在2016年的現在我們更深刻的體會到這句話,在隨口一個問題都能在網路上快速取得答案的如今,富有知識這件事情似乎已經不等同於能夠隨口就旁徵博引,而是擁有尋得所需資訊的技巧。也許這是歷史不斷累積所導致的結果,人類開始將自己的記憶去蕪存菁,腦中留下我們認為核心的部分,而其他資訊則轉由其他媒體承載。

  古騰堡印刷術毫無疑問扮演著這項進程的重大推手。印刷術的提升讓知識的成本下降,大量知識開始向外傳播,越來越多的人懂得越來越多的事,人類快速地將大腦裡的記憶複製到書籍等載體上,以期傳承與保存。索引的出現更讓資料的取得速度大大加快,不須像以前沒有目錄、索引及頁碼時,得事先知道內容才能閱讀書籍,而是可以像大腦找回記憶一樣直接存取,不用上窮碧落下黃泉。閱讀不再是一種追憶了。然而這會不會導致了「人類的文化只是外在記憶堆砌而成的堡壘」呢?柏拉圖《費多篇》裡的塔姆斯王拒絕將人類記憶儲存到大腦以外的地方。他認為這會使得人類「看似懂得很多,其實所知甚少。人腦塞滿了虛假的智慧,而非智慧本身。」也許就像現在,有部分人重視讀書要得快、讀得多,導致閱讀本身以及我們想從書中獲得的東西變得膚淺而表面。廣泛式的閱讀取代了集中式的,人們很少專注而持續地看一本書,基本上一本書只看一次。

  另外也有一個更深層的問題浮現。大部分的人認為「人之所以為人,是由於其記憶與經驗」。而卻有人利用科技打破這項被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Gordon Bell是一名存檔狂,他隨身帶著相機、掃描機等器具,把所有自己接觸到的影像、聲音、文字全部儲存下來,不過濾、不丟掉任何東西。當他需要回想一項許久之前發生的事時,只需要依靠系統裡的關鍵字搜尋便可以存取當天該時間點所發生的事,甚至跟誰在一起等細節也能完全還原。如果越來越多人這樣做,是否有一天外部記憶可以完全像內在記憶一樣運作,成為一個永不遺忘的替代記憶?或者說,我們的記憶已經延伸到大腦以外,而記憶,是「我之所以為我」的依據,因此何為「我」的定義是否變得擴大、或模糊了?那麼是不是也可以因此推論,或許人之所以為人,其核心不在記憶,而是遺忘?這些問題挺有趣的,啟發我做了些哲學思考,希望未來可以聽見更多看法。

記憶與學習

  這本書的另一個賣點,是在探討如何增強人的記憶力。在漫長的求學過程中我發現,或許對我來說,記憶課本上一個年代發生了什麼事情,會比記憶小學時和哪個要好的朋友做了什麼事情容易,雖然這讓我在學業上取得成就,然而我卻有點為之苦惱。記憶在書中也被分為兩種,一種是陳述性記憶,也稱顯性記憶,即知道自己記得的事,例如昨天做了什麼。另一種是非陳述性記憶,亦稱隱性記憶,指自己不自覺記住的事,譬如騎單車。而本書中的記憶力比較專注於解釋要如何利用熟悉的事物,想像出連貫的事件,去記憶不連貫的事情。作者用說故事的方式,來講述他親身參賽的經驗、訪談記憶大賽名人的對話,以及許多科學實驗。他寫出了很多細節,使讀者如臨其境,而這其實也帶出了他想透過本書告訴讀者的一件事:記憶事情的要訣之一其實就是在於創造出越多細節越好,且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集中精神,不可以讓其他有趣的東西分掉心神。

  記憶大賽其實是聯想力比賽。書中提供了兩種記憶「數字」的方法,第一種是Johnaa Winkelmann的基本法:把數字轉換成語音,語音的組合可以再轉換成文字。第二種是PAO法:person-action-object,意思大概是要想像出一套更加完整的動作。「每個畫面都越精細越好,問自己他們看起來、感覺起來、聞起來、摸起來和聽起來如何,還有他們走路的方式,衣服的剪裁,對人的態度,性傾向、對某件事的看法。」我們常說快樂的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但其實在我們之後追憶時,摧毀時間感的是一成不變,新奇的事物可以延長時間。一個科學家自我實驗,把自己與世隔絕兩個月,過著沒有任何新事物的生活,最後被接出來時以為時間只過了一個月而已。這證明了經驗的新奇事物越多,在將其按照時間順序排列成記憶網絡後,對時間的體驗就越強烈。

  倘若某個領域的專家累積了一定的記憶,或者說經驗,他與一般人的差別又在哪裡?書中說「西洋棋高手是以過去累積的龐大知識來解讀眼前的棋盤,一般棋手卻是在解讀一盤新棋。」當經驗累積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得到一種反饋機制:知道得越多就能理解得越多,理解得越多就能知道得越多,因為我們的腦神經是具有可塑性的。將新事物透過已知的事物來理解,這種方法稱為精細編碼化,就像是背英文單字時,將新單字用已知的方法自己造一個句子。

  最後,作者也提出很勵志的一點:「如果人類真的有巔峰值,那麼我們還遠遠未達到」。人類一直都在打破世界紀錄,幾百年前驚為天人的學術突破在如今高中課堂中被朗朗上口。我們停止進步是因為心理預設自己到達了界線,不是因為到達了天生的極限。這裡作者提出了一個名詞稱為「OK高原」,就是當我們認為自己已經達到可以接受的水準時,表現不再進步,而成為習慣的階段。要突破這個高原,就要有自覺地挑戰自己、留意自己的表現,練習失敗,並從中學習,甚至要用該領域佼佼者的標準去思考,不要看低自己。

arrow
arrow

    英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