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esigning your life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史丹佛最夯的生涯規畫課,用「設計思考」重擬問題,打造全新生命藍圖
Designing Your Life: How to Build a Well-lived, Joyful Life
作者: 比爾‧柏內特 Bill Burnett、戴夫‧埃文斯 Dave Evans
譯者:許恬寧
出版社:大塊文化
>>前往購書<<

  「之後想做什麼啊?」在身邊的人幾乎都屆臨畢業之際,不免一再被問到這類的問題。老實說我一直都只思考當下想做什麼,對於更遠的未來我沒去找出太明確的方向。而這本《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點出了生命其實是需要設計的一個「過程」,一步步教導我們,要如何找出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又要如何去打造自己的路。書中提供的方法循序漸進,且容易上手,適合正站在人生岔路上的人一讀。說到此,有個有趣的現象是,從我剛預約這本書,到書抵達我手中大概已經過了幾個月,而在借到書的不久後我在借閱記錄看到後面還排著20多個人,顯現出有多少人對於這個主題有興趣,或者說感到焦慮。(或者難道是這本書在行銷策略上取得了莫大的成功?)

  本書的編排就像一本隨時供查找的導覽手冊,每章也附上重點節錄、或者牛刀小試的練習題,反映出本書具有指南書籍的本質,另外,也可以到本書官方網站中 www.designingyour.life 免費下載練習題格式。

  書中一開篇就點出,「人生的設計也需要很多重擬的過程」,每個人生階段有不同的問題要解決,而每個問題也不只一個解決方案。在開始「設計生命」之前,建議要有如下的心態:
  ◆ 抱持好奇心(curiosity)
  ◆ 以行動為導向(bias to action)
  ◆ 不斷重擬問題(reframing)
  ◆ 覺察(awareness)設計生命是不斷修正的過程,不要過於糾結。
  ◆ 與別人通力合作(radical collaboration)

  而如果遇到了無法解決的問題,作者斷言,那根本不是真正的「問題」,而是無解的「重力問題(gravity problem)」,要直接捨棄,不要讓自己卡在沒機會成功的事情上面。最重要的是要從此時此地做起,因此要檢視自己最近的狀況。可以利用以下四個面向,繪製出類似儀表板的四等分,並塗上自認為所達成的數值有多少,來檢視自己的近況:
  ◆ 健康(包含身、心、靈方面)
  ◆ 工作(不單指算有酬勞的工作)
  ◆ 遊戲(以樂趣為目的而從事的行為)
  ◆ 愛(不只是愛人,也指對事物的愛好)
  沒有最好的儀表板,只要找出對自己來說屬於平衡的儀表板即可。

  作者指出,人生的方向要有一致性(coherence),亦即一路走來不會違反或犧牲自己的價值觀,如果有維持一致性,應當可以將三件事情串起來:「你是誰?你的信念是什麼?你目前在做什麼?」但要注意的是,也不是所有事情可以同時間串聯起來,也許在一段時間後回首檢視,才會發現自己一路走來保有固定的方向。

  另外,如果對於自己的人生是否與價值觀一致過於迷茫,可以練習用以下問題先找出自己的工作觀:
  ◆ 為什麼要工作?工作是為了什麼?
  ◆ 工作和個人、他人、社會的關係?
  ◆ 什麼是值得的工作?
  ◆ 金錢和工作的關聯?
  ◆ 經歷、成長、成就感和工作的關聯是什麼?
  接著,透過以下問題思考自己的人生觀:
  ◆ 人為何活?活著的意義或目的是什麼?
  ◆ 個人和他人的關聯?
  ◆ 家庭、國家與其他事對我的人生有何意義?
  ◆ 什麼是善/惡?喜悅、悲傷、正義、愛、衝突在人生中扮演什麼腳色?
  最後,思考工作觀和人生觀有哪些相輔相成/矛盾?能否互相促進?來總結自己的價值觀為何。

  而要找出自己喜歡做什麼,就要找出自己在做什麼事的時候會出現「心流(flow)」的現象,如果發現自己對於某件事物能完全投入,且內心感到欣喜、澄明、祥和,覺得時間變得靜止或轉瞬即逝,便是出現「心流」。如果一時想不出什麼時候出現過「心流」,可利用「好時光日誌(Good time journal)」來記錄自己曾在某個活動有高度專注、精力充沛,並反省自己學到了什麼。最好是定期、頻繁一點記錄才會有比較多資料可以進行分析。回顧過去輝煌,可逐漸驅散迷茫。而日誌的內容格式,可利用下列的AEIOU法撰寫:
  ◆ Activity(活動):從事的活動為何?扮演什麼角色?
  ◆ Environment(環境):在什麼地方?那個地方帶來什麼感覺?
  ◆ Interaction(互動):互動的對象為何?是新的方式嗎?是否正式?
  ◆ Object(物件):關聯到的物件有哪些?
  ◆ Users(使用者):關聯到的人有誰?

  在設計生命的過程中,可以透過心智圖法來快速聯想。畫完之後可以再靠著二次連結找出新概念,或者把所有點子融合一起後彙整成一個新的想法。然而,在這過程之中千萬要記住的一點就是,要快速做完,在約五分鐘內就完成大量聯想,以避開大腦的審查機制,因為「批判是創意的敵人」。作者以幽默的筆調道出:「老是用謹慎的眼光挑毛病,點子不難產才怪」。先求量才求質,有大量點子可以選,就能做出更好的選擇。不過,不論要解決什麼問題,千萬別碰到第一個解決方案就選了。或者,也可能會遇到所謂的「船錨問題」,也就是卡住了、找不到解決方案的問題,這是因為用了行不通的方案綁住自己,於是要重擬策略,從心智圖上找出另一種解決方法。遇到疑慮的時候就往前走,就是那麼簡單。而心智圖也可以和好時光日誌相互結合、補充。

  舉例來說,可以練習設計五年內的可能擁有的三種人生。而練習的重點不是找出答案,而是學會接受、探索問題。沒有一種人生是最好的。「對生命設計來說,幸福的意思是選擇幸福」。而生命設計的幸福訣竅,不是做出正確選擇,而是學會做好的選擇。

  找出解決方案後,就可以進行「打造原型(Prototyping)」的步驟,去嘗試這樣的人生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打造原型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原型訪談」,也就是透過訪談汲取別人的經驗,另一種是「原型體驗」,也就是自己去體驗這個原型。例如,如果想開書店,可以嘗試去書店打工。為了體驗打造出來的「原型」,會需要進行求職,而作者以幽默的筆調點出「在網路上找工作無疑是在自虐」,道出了網路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困擾,網路職缺氾濫而參差不齊,因此作者提醒「如果是好工作,永遠不會開缺超過4-6週」,或者也可以調查接受面試的人數,如果八成的人都面試過,但沒做出決定,那大概就有問題。不過,倘若能成為使用Google、LinkedIn的大師,網路的確有可能改變人生,不再只是吃掉履歷的黑洞。如果不在網路找,也可以透過原型訪談瞭解該份工作背後的故事,過程可以詢問該份工作的內容或所需特質,雖然「建立人脈就像去問路,這種事沒什麼」,但也不要太開門見山地問有沒有開缺。

  在設計生命的過程中,必須要學會對失敗免疫。「活著就是在不斷設計生命」,體驗挫折不代表生命失敗了,永遠可以再站起來。書中也提供了「失敗重擬練習」,用以激勵自身成長,步驟分為:
  1. 紀錄失敗:一個月一、兩次。
  2. 分類失敗:
   ◆ 失誤(screwup):直接承認、道歉、往前走。
   ◆ 弱點(weakness):避開這類失敗,而不是試圖做無謂的改善。
   ◆ 成長機會:注意力要放在這類有辦法修正的錯誤上。
  3.找出成長心得

  另外,也可以建立一個團體來共同為設計生命努力。團隊裡的腳色可以粗略區分為如親友團這類最親密、有影響力、不能排除的「支持者」、以及「參與者」,例如同事、或者ㄧ個共享計劃細節的小組。儘管可以如此區分,也不代表每個人只能是一種角色。團隊內可以有約3-5人,定期聚會,甚至可以尋找「導師(mentor)」這類角色,引導、輔導自己的想法,或者找「顧問(counsel)」給予建議。這兩個角色的區別在於,好的導師做的是輔導,而不是做不一定適合的建議。如果發展順利,這種團體甚至可以成長為有共同目標、定期聚會、共同立場的社群。

  本書語調幽默,譬如作者曾寫「人類的大腦是大懶蟲一隻,愈快擺脫問題愈好」,以經驗分享的角度來引領讀者成為「自己的生命設計師」。而透過書中指引及搭配的練習,可以學習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更或許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人生方向。儘管本書也不乏這類書籍中常有的各種抽象勵志小語錄,相信在將各式練習具體實踐過後會有所收穫。不過,書中「一旦生活沒那麼窘迫,就應該尋找自己真心想做的差事」此語也警醒我,設計生命也許是能有餘裕的人才握有的特權,也許有更多人在汲汲營營中,過著無法自己決定的生活。期許自己在人生的路途前進時,亦可扶這類人一把。

*文章開頭圖片字型來源為《CNS11643中文標準交換碼全字庫網站》

arrow
arrow

    英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